“鸟巢”每年8000万维护费,真的要拆吗?看看国际上那些惨淡的案例

最近总有人说鸟巢每年 8000 万维护费太贵,该拆了,我们今天就从根上聊聊这事。

有人一听到 8000 万就咋舌,可我们得弄清楚这钱到底花在哪。

据公开信息,这 8000 万里头,设备更新占了近 30%:鸟巢里的灯光、音响、座椅都是专业级的,比如比赛用的 LED 屏,几年就得换一次,不然跟不上赛事需求;

安保费用占 25%,这么大的场馆,每天得有安保人员巡逻,还有监控系统维护,这钱省不了;

剩下的就是能耗和日常保洁,夏天空调、冬天供暖,这么大的空间,水电费可不是小数目。

那收入呢?

光说花钱不说赚钱就是耍流氓。

2019 年的数据显示,鸟巢光旅游门票收入就有 2.5 亿,这还没算承办活动的钱:比如每年的演唱会,像之前某顶流歌手在这开唱,一场租金就好几百万,一年下来办个十几场,这钱就不少。

还有文创收入,2022 年冬奥会那阵子,鸟巢出的冬奥纪念徽章、模型,光这两样就卖了快 1 亿。

这么算下来,单看直接收入,维护费其实是能覆盖的,还能有结余。

有人说“那几年疫情的时候肯定亏了”,说实话,疫情那三年确实受影响,门票收入降了不少,但那时政府也给了补贴,而且鸟巢还搞了线上云游览,虽然收入不如线下,但也没到亏得要拆的地步。

小小认为,只盯着维护费骂“浪费”,根本没算明白这笔账。

一提奥运场馆赛后命运,大家总说雅典、里约的例子:雅典 2004 年奥运的排球馆,现在杂草都长到座椅上了;

里约 2016 年的水上运动中心,赛后半年就成了污水池,看着确实惨。

可我们不能只看这些差的,也得看看那些活得好的。

就说东京国立竞技场,2020 年奥运会后没拆,反而花了 2 亿多改造。

他们把原来的固定座椅拆了一部分,换成可拆卸的,平时能当社区运动场馆用,周边还加了便民设施,比如健身步道、童游乐区。

改造后,维护费降了 30%,每年还能靠承接社区活动、小型赛事多赚几千万。

还有伦敦奥林匹克公园,赛后改成了商业 + 体育从体,里面有商场、写字楼,还有足球场、游泳馆,2024 年的数据显示,这地方年营收超 5 亿英镑,比奥运期间还赚钱。

这些案例说明啥?

奥运场馆赛后惨不惨,关键不在拆不拆,在有没有找到“活法”。

雅典、里约的问题,是赛后不管不顾,直接扔那了;

东京、伦敦是花心思琢磨怎么让场馆融入城市日常,这不就盘活了?

很多人觉得鸟巢就只是个体育场馆,其实它的价值比这大多了。

2023 年北京下暴雨那阵,鸟巢的地下空间就派上了大用场:当成了临时物资储备点,放了好几千件雨衣、食品,还成了志愿者的临时休息站。

这种应急功能,平时看不出来,关键时刻能救命,这价值怎么用维护费衡量?

还有城市地标带动效应。

我们都知道,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一带,现在是热门商圈,周边的写字楼、商场租金比其他区域高不少。

据链家 2024 年的数据,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商铺每平米租金,比望京商圈高 150 元,比亚运村高 120 元。

为啥?因为鸟巢在这,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,商家愿意花高价租这的铺子。

要是把鸟巢拆了,这一带的“地标效应”没了,租金说不定得跌,到时候损失的可不止 8000 万。

小小认为,这些“隐藏价值”才是鸟巢真正的宝贝,要是只盯着维护费说要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

有人说“鸟巢占着北京黄金地段,拆了盖商场、写字楼,肯定比现在赚得多”,说实话,这想法太简单了。

我们先算笔账:鸟巢占地 20.4 公顷,要是盖商场,按北京核心区商场容积率 3 算,能盖 61.2 万平米,就算每平米卖 10 万,也就 612 亿。

可这是一次性收入,卖完就没了。

但留下鸟巢呢?

每年能带来门票、活动、文创收入,还能带动周边商业。

就按 2019 年的水平,每年直接 + 间接收入超 5 亿,十年就是 50 亿,而且这收入是持续的。

此外,鸟巢是我们国家的名片,外国人来北京,基本都要去鸟巢看看,这是文化符号,拆了就再也没了。

你说,是一次性卖 600 亿划算,还是每年赚 5 亿还留个文化地标划算?

再说了,北京不缺商场,缺的是像鸟巢这样有辨识度的地标。

要是真拆了盖商场,说不定还没人去:周边已经有奥林匹克公园的商业了,再盖一个,反而分流,最后可能赔本。

那有人问“维护费是能覆盖,但能不能更省钱、更赚钱”当然能,关键是“空间活化”。

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国家体育馆的模式,他们那场馆能灵活切换模式:办演唱会时,座椅能收缩,场地能扩大;

办篮球比赛时,又能把座椅推出来,增加观众席。

这样一来,场馆闲置时间少了,收入自然就多了。

鸟巢也能这么干,比如把部分看台改成可拆卸的,平时搞点小型展览、市民运动活动;

再开发点新的文创产品,不只是卖徽章、模型,还能搞点沉浸式体验,比如让游客体验奥运运动员的热身流程,收点体验费。

这样一来,收入能涨,维护费说不定还能降:因为场馆用起来了,设备不容易坏,反而省了维修费。

还有,鸟巢可以和周边的景点联动,比如和水立方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搞个“一日游套票”,吸引更多游客,这样大家来一趟能玩更多地方,门票收入也能涨。

小小猜测,这么改完,鸟巢每年的营收说不定能再涨 20%,维护费占比就更低了。

鸟巢该不该拆,根本不是维护费的问题,是能不能找到让它持续创造价值的办法。

国际上那些惨淡的案例,问题不在场馆本身,在赛后运营;

那些成功的案例,也证明了只要找对“活法”,奥运场馆能成城市的宝贝。

鸟巢不只是个体育场馆,是我们国家的奥运记忆,是北京的地标,还能带动周边经济、承担应急功能,这些价值不是 8000 万维护费能衡量的。

与其喊着拆,不如琢磨怎么让它更值钱。

对此你怎么看?

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